中国发生人脸识别第一案,国内消费者愈发重视隐私安全

近日,中国发生了有关人脸识别的第一宗案件:一名消费者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法庭,原因是:该园升级的人脸识别入园方案危及消费者个人隐私,此类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或将造成严重后果。

近日,中国发生了有关人脸识别的第一宗案件:一名消费者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法庭,原因是:该园升级的人脸识别入园方案危及消费者个人隐私,此类生物识别信息一旦泄露或将造成严重后果。

中国“人脸识别第一案”

杭州理工大学教授郭兵 2019 年 4 月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,在一年有效期内可以通过验证年卡及指纹,不限次数入园。此卡办理约半年后,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通过短信告知郭兵,原指纹识别已经取消,年卡升级为人脸识别,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。

郭兵认为,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,一旦被非法提供或者滥用,将极易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。他将杭州野生动物园告上了法庭,杭州市一家法院正式受理此案。

据了解,该案件为中国首次出现的与人脸识别技术有关的案件,被部分网友成为“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”。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指纹识别、声纹识别、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许多消费者的日常。在中国,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尤为广泛,“刷脸”购物、付款等等新兴的支付方式也逐渐被更多用户接受,但与此同时,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引起用户的重视。

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提交了一份《关于开展公民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的建议》,伊彤认为,个人生物信息与我们平时设定的密码不同,如果密码泄露,我们可以随即换一个密码;而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,就是终身泄露,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置于更大的不确定性中,进而引发一系列风险。

可是目前,在个人生物信息被滥用环节中,我国立法大部分都是空白的,或是缺乏一些可操作性的条款,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民事立法以及行政、刑事立法对人脸识别这样的操作进行规制,让自己的隐私信息不再处于“裸奔”的状态。

全球人脸识别案件频发

不止是中国,放眼全球,大部分国家的立法速度都很难赶上发展日益迅速的人工智能技术。

2017 年 8 月,英国在传统节日“诺丁山狂欢节”上启用人脸识别,但非常尴尬的是:通过这套人脸识别系统,英国警方抓错了不止一个人,活动第一天的 35 例案件中,就有 5 例出现了错误。

2019 年 2 月,同样在英国,大都会警察局进行的技术试验期间。一名男子在面部识别设备前遮住了自己的脸,因而受到了警察的调查,最终因“行为不端”被处以 90 英镑的罚款。

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条文,这类案件从定罪到处罚方式都受到了民众的质疑。当然,也有一些立法进展比较迅速的地区。

2019 年 5 月 15 日,旧金山市监事会以 8 比 1 的票数赞成引入“停止秘密监视条例”,这意味着旧金山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。

中国发生人脸识别第一案,国内消费者愈发重视隐私安全

要么没有立法,要么直接“一刀切”,目前来看全球有关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的立法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微软公司则提供了另一种解法,即从技术公司自身出发,主动在人脸识别技术上做出限制。

2018 年 12 月,知名软件公司微软曾呼吁进行人脸识别 AI 软件管理立法,在一些重要案件中倡导人工审查和技术监督,以此作为减轻结果带有偏见、侵犯隐私和民主自由的一种方式;

2019 年 3 月,微软宣布正式实施其为防止面部识别技术滥用而制定的道德准则,同时敦促各国政府推进该领域的对应监管;

同年 6 月,微软悄然删除了 MS Celeb 数据库,该数据库包含了超过 1000 万张、约为 10 万人的人脸图像,主要被用于人脸识别。

“信息时代没有隐私”,这话很好地描绘出了目前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现状。指纹、人脸等等信息早以通过各种平台汇入网络洪流,这些信息会被谁看到、被谁利用,谁也说不好,除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外,大部分人仿佛只能寄希望于政府、企业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规定加以限制。

本文采用「CC BY-SA 4.0 CN」协议转载自互联网、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作品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给「我们」留言处理。

(1)
上一篇 2019-11-06 21:08
下一篇 2019-11-07 09:11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