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由“票房”引发的报告——“互联网+”时代电影市场研究(Part.2)

电影制作者如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?

2016年暑期档(6月至8月),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累计124.29亿元,较去年同期减少200万元。自7月份以来,关于票房遇冷的热议不断,一直到8月24日,仍然不见有超越去年水平的迹象。尽管票房最终以基本持平的结果收官,但业界仍然心有余悸,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深表堪忧。现阶段票房究竟是如何被影响的?电影制作者如何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?中国电影的方向又在哪里?为此,本报告以票房为切入点,从数据角度对电影市场做了深入观察,旨在对上述问题做一解答。

Part.2 谁在影响票房?

一、排片和观影人次是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

在电影票务链条里,服务方提供的是电影和电影院,消费者付出的是金钱,宣发、活动、优惠等起催化作用。

电影和电影院结合产出排片计划,排片计划和市场宣传力度合力影响了大众观影决策(票房计算公式中电影票价的变化对票房数据几乎没有影响)。

因此,排片和观影人次是影响票房的直接因素,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。

一份由“票房”引发的报告——“互联网+”时代电影市场研究(Part.2)

二、 从规模来看,院线资源和票房营收逐年扩张

近五年数据显示,国内的银幕数、电影上映数、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均持续增长,特别是2015年爆发式的提升,似乎预示着一轮令人惊喜的扩张。

一份由“票房”引发的报告——“互联网+”时代电影市场研究(Part.2)

三、院线资源充裕,对观影人次不构成大幅度影响

从增长速度来看,近五年国内的银幕和影片增长速度放缓,而观影人次增长速度飞快。说明之前的院线资源充裕,现有银幕数量和影片数量可以满足市场供应,短期内对观影人次不构成大幅度影响。

一份由“票房”引发的报告——“互联网+”时代电影市场研究(Part.2)

四、 资源效率提升缓慢,“不饱和”业态明显

银幕平均吸收的观影人次经历了先下降再回升的历程,2015年尚未及2010年水平,座位效率增长缓慢,银幕效率没有达到高饱和状态。

影片效率方面也呈现同样的不饱和状态,虽然影片平均观影人次增长,但影片平均上座率始终在15%左右徘徊。

一份由“票房”引发的报告——“互联网+”时代电影市场研究(Part.2)

“观众”是当下电影票房主要突破口。

小结

影响票房的主要因素中,一方面是影院、影片资源的持续扩张,另一方面是影院、影片上座率的原地踏步,由此可以看出,观影人次是当下票房的突破口,把更多的人吸引进电影院,是票房下一阶段实现增长的核心任务。

而当下社会,除了互联网,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拥有大规模用户、传播速度既快又高效的渠道了。因此,票务成为互联网切入电影行业的入口,短短几年时间里培养了大批在线购票用户,并对票房产生了直接影响。

与此同时,互联网在电影制作、发行、营销和院线都取得了相当成果,行业层面的影视基金、数据研究服务逐一出现。

相比业态变化而言,互联网思维对行业的影响更应受到重视。回顾2015年以来电影行业的几大热点,都与“用户中心”的互联网服务精神密不可分:购票 App 的兴起将消费延伸到用户身边;IP 孵化致力于跟随观众喜好和口味;“明星刷脸”争取粉丝的认同和支持……可以说,融入互联网元素的电影市场,以观众为中心的意识不可避免,并且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持续影响行业发展。

本文由 友盟+ 投稿 数据分析网 发表,并经数据分析网编辑。版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此文请与作者联系。

本文采用「CC BY-SA 4.0 CN」协议转载自互联网、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作品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给「我们」留言处理。

(0)
上一篇 2016-10-14 00:10
下一篇 2016-10-14 00:20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